近日,家住西昌的唐先生向我们栏目反映,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少了8万多元。一问才知道,竟是女儿全部用来打赏了网络社交平台的主播。
西昌市民唐先生:“我从2023年11月17号接到学校的通知,马上期末了,班上需要交一些班费还有补课费、兴趣班这些的开展,当我去交费用的时候我就发现卡上显示余额不足,我就马上打开农业银行的APP,一查当时心都凉了。当时上面只有10块钱了,然后我才把手机拿出来调出账单一看,从7月14日到11月14号总共充值了600多笔,总共是8万5千多块钱。”
唐先生告诉记者,平时自己上班,除了日常的开销外,每月都会将剩余的工资存放在该账户内,平时也没有关注账户消费情况的习惯,所以一直也没发现。
西昌市民唐先生:“根本就没有注意,再加上我平时都忙着上班,没有时间管孩子,孩子平时需要买点学习用具,就给她绑定了支付宝的密码。给她配手机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学习,我这个女儿从小就非常听话的,万万没有想到她会去看那些二次元直播。”
那么,这样的打赏行为是否可以向平台追回打赏钱款呢?记者也向律师进行了咨询。
四川进为律师事务所主任曹元荣:“根据我们《民法典》的规定,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的人,他所实施的这些打赏行为或者是付费游戏的充值行为,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,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。如果未经他的法定代理人,也就是监护人追认的情况下,这个行为可以认定为无效。”
记者了解到,目前,唐先生也正在与直播平台协商退款事宜。
网络世界五花八门,对于心思单纯的孩子而言,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会受到不良的影响。2020年4月,凉山广播电视台还关注过类似这样的情况。家住西昌市川兴镇的杨女士11岁儿子,在用手机上网课时,还玩起了游戏。当杨女士发现绑定手机的银行卡里少了20000块钱,通过银行账单明细才知道儿子偷偷将钱花在了玩游戏上。
通过这些事件我们也能发现,在手机等电子设备充斥的今天,未成年人在使用时,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问题。那我们针对此类事件应该如何引导,才能让孩子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呢?对此,记者也在部分市民中进行了走访。
西昌市民杨小杰:“我觉得网络里面什么都有,有很多事不适合未成年人的,他们刷到那些对他们身心健康各方面都不好,所以一般都不拿给他玩手机。”
西昌市民李女士:“我们不拿手机给他玩,玩了对眼睛不好,不拿给他玩。”
西昌市民邓女士:“偶尔会拿给他玩一下,会控制时间,他现在还小,他也做不到什么,就看一下动画片这些。”
走访中,大部分家长表示,面对此类问题,尽量不让较小的孩子接触电子设备。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也在所难免,此时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,防止孩子沉迷其中甚至错误使用呢?对此,西昌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边仕英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西昌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边仕英:“对于家长来讲,孩子喜欢电子设备,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。但是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,建议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块儿玩,知道孩子在玩什么。”
边仕英教授表示,不当的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,除了会导致孩子们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外,对于眼睛、颈椎等身体成长也会造成影响。寒假即将来临,假期里家长要多陪伴孩子,避免孩子沉迷网络。
记者:杨秀 江铜